跳至主要内容

先把背包扔過牆還不夠——讀《自律上癮》2-3

·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
In 鍾皇胤
In 鍾皇胤

今天讀《自律上癮》「自律九步驟」的第三步:
先跨越這道牆。
做法是「先把背包扔過牆」。

退無可退的自律

「先把背包扔過牆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
要爬過一面有點難爬過去的牆,
不如先把背包丟過去,
讓自己無論如何都得想辦法過牆。

作者舉了三個例子:

借錢買昂貴的吉他,
用負債的壓力督促自己勤奮練習;
花大錢上補習班,
就會為了不浪費錢而多做模擬試題;
買昂貴的宣紙來學書法,
練習時就會更加專注地運筆。

這種策略是利用人類「損失厭惡」的心理機制。
相較於獲得,人類在面對損失時的反應更強烈。

舉例來說,有項實驗是這樣設計的:

實驗主持人請參與者決定,
是否參加一個擲硬幣的遊戲:
如果擲出正面,可以獲得 150 元;
如果擲出反面,則要損失 100 元。

從數學的角度來看,這個遊戲的期望值是正的,
所以次數一多,一定會賺錢。
但實驗結果卻顯示,
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拒絕參加,
因為「可能損失 100 元」的恐懼,
遠大於「可能賺到 150 元」的吸引力。

還有另外一個實驗結果顯示,
人類通常需要有兩倍的報酬,
才願意承擔一倍的損失。

所以作者說,
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心理機制來幫自己自律。

不過這些方法都要花大錢,
有沒有比較省錢、但一樣有效的方式呢?

作者提出兩種替代方案:

第一種是跟朋友打賭,年底前要完成某個目標。
如果有人沒有完成,就要請大家吃飯;
如果大家都完成了,那就各自付錢,一起慶祝;
但如果大家都沒完成,那就直接取消慶祝。

我有聽過亨利溫經常採用類似的做法。
但我覺得這個方法的門檻可能對我來說更高,
因為要先有朋友。

第二種是「公開承諾」。
利用人類不想食言的心理,
在朋友群組或辦公室裡公開說出自己的目標。

但作者也提醒,
這個方案對「本來就不太在乎自己名聲」的人,
可能不太有用。
而且也要小心,不能設立超出自己能力太多的目標,
不然也不會有效果。

書中對這個策略的介紹就到這裡。

但其實我對這個策略不太買單。
又或著說,我覺得需要一些調整。

第一個不買單的原因是,就像作者最後的提醒,
其實整個策略如果只談「錢」,
那這個策略就對「有錢的人」效果不大。
(但有錢人會需要看這本書嗎(?))

所以我認為不是只談錢,
是要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「損失」,
才能真正啟動「損失厭惡」。

第二個不買單的原因是,
這個策略,
在「很多人都買了一堆線上課但都沒看」的情境裡,
很明顯地沒有奏效。

為什麼我們會囤書囤課?

這段時間在社群中得知,
囤書、囤線上課的狀況非常常見。
台灣的線上課程並不便宜,
但有人的課程數仍然可以囤到快三位數。

也就是我們丟了一堆背包過牆,
但我們還是沒有要過去。

所以我認為,單單只有書中這節的策略,是不夠的。

於是我又跟 ChatGPT 討論了。
我們先拆解出四個可能的問題點:

⓵ 認為買書買課是「投資」,不算是「損失」。
→ 於是不會啟動「損失厭惡」的心理機制。

⓶ 購買後沒有完成的時間壓力
→ 於是可以說服自己:
「我就是趁便宜的時候先買著,以後就可以看」。
但通常接下來只會越買越多課,根本看都看不完。

⓷ 購買後產生「完成感」的錯覺
→ 於是產生像
「買了健身房會籍就覺得自己變健康了」的錯覺。
行為心理學指出,
人在「做了一個看起來像是在努力的行動」時,
大腦會釋放出小小的滿足感,
反而削弱了真正去做這件事的動力。

⓸ 書籍或課程缺乏互動和可應用的情境
→ 於是學習沒有辦法持續,也不深刻。

接下來,
我們就能針對這四個問題,個別提出解決方案:

⓵ 認為買書買課是「投資」,不算是「損失」
→ 那就讓自己真的損失

Heptabase 的創辦人 Alan ,
之前曾經在社群媒體公開宣示自己的健身目標,
如果沒有達成,就會捐錢給某個團體幫助他們。
底下就有留言說,捐錯對象了吧,
應該要捐給自己不喜歡的團體。

就像前面說的,應該要讓損失真的就只有損失。
我覺得書中跟朋友打賭的方法不好的地方,
就是仍有「如果都成功,就變成一起慶祝」這部分,
那會讓我覺得「不管成不成功都是要花錢」,
便無法單純地觸發「損失厭惡」。

⓶ 購買後沒有完成的時間壓力
→ 那就幫自己製造時效壓力

首先,可以幫自己設計完成時限,
再加上獎勵或懲罰。

也可以考慮加入有明確時間限制的共學團,
也就是我在社群中正在進行的。
有了自己以外的承諾對象,就會讓自己想要跟上。

還可以考慮參加有時效性的課程,
像是我這段時間參加的
Notion 訓練營和日更三十創作營。
只要跟著營隊的設計,
就會有一些外部壓力來幫助自己行動。

但在這一塊,其實要怎麼做,
始終都還是個人的選擇。

不管是訓練營還是創作營,
都還是能看見有人報名了但幾乎沒有參加。
所以機制在那裡,其實也不會有「強制性」,
都是輔助而已。

最後還有一種方式是,
自己在日常中設計觸發條件,
像是「每天早上看 30 分鐘課程」。
Hahow 上有針對這個部分設計的獎勵機制,
就可以好好利用。

剩下兩個問題就先不展開了,簡單地說:

⓷ 購買後產生「完成感」的錯覺
→ 那就讓整體進度「可視化」

建立一個可視化的進度條、
每週在社群或群組打卡。
讓自己能看到真正的進度,不要被錯覺誆騙。

⓸ 書籍或課程缺乏互動和可應用的情境
→ 每次學習完都問自己:
「我要怎麼應用我今天學到的東西?」

《精準學習》中提到,
「只有能夠改變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」,
將所學的內容實踐出來,才能發揮學習真正的功效。

而互動的部分就像上面提到過的,
可以找有互動的課程,讓自己增加參與感。

記得「認識自己」

在今天的閱讀中,我再次提醒自己:
當我在學習這些方法時,
真正重要的不是只在方法本身,
還包含我有沒有在這個過程中「更認識自己」。

自律的「自」,是「自己的自」。

別人說的方法,不見得適合自己。
就像我不能接受《自律上癮》這節介紹的策略,
是因為我已經有滿多類似的失敗經驗,
也觀察到身邊已經存在的問題,
並沒有被這樣的策略解決。

所以,我今天提出的這些做法,
也未必對每個人都有用。

但我們總是能在嘗試的過程中,
持續地發現自己
認同什麼、排斥什麼、
在乎什麼、不在乎什麼。

我想我們都能從自己的經驗出發,
拆解遇見的問題,不斷地修正做法,
最後一定能找出真正適合自己、
可以幫助自己有效自律的具體策略。

我們繼續往下讀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