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寫作需不需要查證?(2)

·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
In 鍾皇胤
In 鍾皇胤

(上集在此:寫作需不需要查證?

這個主題突然變成系列文。

作為讀者,查證重要嗎?

昨天正好滑到 Jemmy Ko 的一篇貼文

這篇文章引用了 NBA 前球員「白曼巴」和 Kobe Bryant 的故事,
來說明業餘與職業之間的關鍵差距在於「真正的專注」,
藉此提醒品牌經營者,對於經營主題必須「真正聚焦」。

結果底下有一大堆留言在罵,故事的細節都說錯了,
甚至有人叫他不懂運動不要亂說。

如果是之前的我看到這個情況,
會很好奇這一切的真相,
於是去查到底真正的故事脈絡是什麼。

但現在的我卻先問了自己:

「這裡的真相,重要嗎?」

在這篇貼文裡,它們就是兩個故事,
為了引導出作者想表達的概念,所說的故事。
這樣的故事,一定得要是「完全正確」的嗎?

蔣公有沒有真的看過魚逆流而上,重要嗎?

我開始認為,對現在的我(作為讀者)來說,
更重要的是,這些故事所要引出的「價值」。

我真的需要花時間去了解真相嗎?
不需要。
因為釐清這些故事的真正細節,對我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
作為作者,查證重要嗎?——查證光譜

但回到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:
到底需不需要花時間查證,然後講出「完全正確」的故事?

這個問題實在太難了,所以我還是和 ChatGPT 討論了一下。
我們在「價值導向的故事引導」和「查證導向的事實敘述」之間,
拉出了一條「查證光譜」。

這個光譜以「內容型態」為主軸,
說明每種寫法所需要的查證程度,
以及它常出現在哪些文體中。

由左到右,查證程度逐漸提高,分成以下五類:

➊ 純虛構創作

完全不需要查證。
常見於小說、寓言、詩。

➋ 套用真實背景的虛構創作

需要查證基礎背景(場景、角色原型等)。
常見於劇情創作、輕散文。

➌ 引用真實人物作為象徵比喻

需要對人物或事件做「大方向」的查證,
但不會細究正確性,重點是傳遞觀念。
常見於勵志文、品牌故事。

➍ 真實人物真實故事

需要查證具體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等細節。
常見於人物誌、敘事散文。

➎ 報導/學術型寫作

需要逐句核對資料來源。
常見於新聞報導、研究論文、專業科普文章。

查證光譜示意圖

如果從這個光譜來看,
Jemmy 的這篇貼文,問題或許就在:
「因為引用了真實人物故事,
使具有背景的讀者,對查證程度的期待落在了 4 左右的地方,
但 Jemmy 的貼文只做到 3,
於是這個落差造成了這些讀者的不滿。」

或許以後可以使用這個查證光譜,留意一下自己的文章,
畢竟查證光譜不是用來評價誰對誰錯,而是幫助我們看清楚:
自己正在做哪一種寫作、對誰說話、會承擔什麼樣的誤解風險。

我們也不會刻意地把一件事情講錯,如果真的有誤解或疏失,
就像上一篇有人回應的,自己打自己的臉,也無妨。

衡量查證投注時間的價值

其實從互動數據來看,
文章到現在過了兩天,
接近兩百次分享,
而且點進去也沒有看到有哪一篇是「分享來批評這篇文章」。

也就是說,還是有很多人得到了這篇文章的價值,
即使他們可能沒有打開留言發現真相,
就像那篇「國父紀念館要走哪個出口」的故事一樣。

覺得在這裡會想要思考的原因是,
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,
「投注的時間究竟有沒有發揮最大的價值」。

花時間深入地查到清清楚楚,當然可以,
但也表示著,這些時間便不能拿來寫其他文章,產生其他價值。

那到底是深入查到底,講出完美無誤的故事比較有價值?
還是點到為止,繼續投入其他創作比較有價值?
或許只有創作者自己和他的讀者們知道。

又或許,就是先寫出來,再讓數據說話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