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作需不需要查證?(2)
·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
(上集在此:寫作需不需要查證?)
這個主題突然變成系列文。
作為讀者,查證重要嗎?
昨天正好滑到 Jemmy Ko 的一篇貼文。
這篇文章引用了 NBA 前球員「白曼巴」和 Kobe Bryant 的故事,
來說明業餘與職業之間的關鍵差距在於「真正的專注」,
藉此提醒品牌經營者,對於經營主題必須「真正聚焦」。
結果底下有一大堆留言在罵,故事的細節都說錯了,
甚至有人叫他不懂運動不要亂說。
如果是之前的我看到這個情況,
會很好奇這一切的真相,
於是去查到底真正的故事脈絡是什麼。
但現在的我卻先問了自己:
「這裡的真相,重要嗎?」
在這篇貼文裡,它們就是 兩個故事,
為了引導出作者想表達的概念,所說的故事。
這樣的故事,一定得要是「完全正確」的嗎?
蔣公有沒有真的看過魚逆流而上,重要嗎?
我開始認為,對現在的我(作為讀者)來說,
更重要的是,這些故事所要引出的「價值」。
我真的需要花時間去了解真相嗎?
不需要。
因為釐清這些故事的真正細節,對我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作為作者,查證重要嗎?——查證光譜
但回到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:
到底需不需要花時間查證,然後講出「完全正確」的故事?
這個問題實在太難了,所以我還是和 ChatGPT 討論了一下。
我們在「價值導向的故事引導」和「查證導向的事實敘述」之間,
拉出了一條「查證光譜」。
這個光譜以「內容型態」為主軸,
說明每種寫法所需要的查證程度,
以及它常出現在哪些文體中。
由左到右,查證程度逐漸提高,分成以下五類:
➊ 純虛構創作
完全不需要查證。
常見於小說、寓言、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