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寫作需不需要查證?

·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
In 鍾皇胤
In 鍾皇胤

先說結論:看自己想法。
(結案)(喂)
(聽君一席話,如聽一席話)

好啦,或許可以分成「什麼時候要查證」,
和「要查證到什麼程度」來討論。

▍什麼時候要查證?

昨天遇到的情況是:
我在 Threads 上發佈文章後,
突然有個念頭,想確認作者講的內容到底對不對。
於是我很快地把文章丟給 ChatGPT,
問它作者的說法跟真正的斯多葛主義是不是一致。

結果 ChatGPT 給的回覆是:有一點明顯不符。
就是作者主張「活在未來」,
但斯多噶主義其實強調的是「活在當下」,
這兩者如果單看字義,是完全不同的。

當下我就很想趕快修正。

Facebook 沒什麼問題,想怎麼改就怎麼改,
但在 Threads 上就有「限時編輯」和「字數」的限制,
這兩個限制讓我當下有了時間壓力。
我得把新的發現補充進原本的文章架構裡,
同時還要顧慮整體的字數。
結果就是,我只能在文章鎖定前,
修改成一個不太流暢的版本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今天想要想一想這件事的原因。

在這之前,我有時候是會先查證過的。
像是提到「定錨效應」或者那個 0.9 的 22 次方。

但昨天那一篇,我卻沒有多做查證。
回顧了一下,我認為有兩個原因:

  1. 我認為我在做的,是把書中內容改用自己的方式表達,
    而我假定作者說的一定是對的。
    所以我的潛意識認為,我不需要負查證的責任。

  2. 另外一部分是時間壓力,因為我想要在晚上的家庭時間開始之前,
    把日更完成,避免這些日子裡發生的問題:
    因為日更未完成,晚上陪睡後還要爬起來,結果就睡不回去。

於是我忽略了查證這一步。

所以我覺得這裡可以先作為復盤的第一點:

只要文章裡有涉及明確的、有廣泛共識的定義或概念,
就應該在發佈之前多少查證一下。

▍查證的深度取決於想要提供的價值

接下來的問題是:「那要查證到什麼程度?」

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出另外一個概念:
「查證過程中的所有發現,都有可能成為新的靈感」。

所以情況很有可能變得沒完沒了,會一直發現新世界,
原本要查證,結果變成更廣範圍的探索,
讓文章變得很難在一天內完成。

用斯多葛的文章舉例,我在發現第三點有誤之後,
或許就會去查「活在當下」的意涵,
可能又會發現一些作者沒提到的東西,
又要再查證這些東西正不正確。

但我認為這也不能算是一個問題,
如果這些新的探索能夠產生新的價值,
那讓這篇文章變成一篇更長、更完整的文章,
並不是一件壞事。

於是發現,或許對我自己來說,
更好的問題是「有沒有一個好的寫作管理系統」。

回到查證的深度,還有另外一個我覺得滿有趣的角度:
「正確性不一定是最重要的,價值才是」。

我是從兩個地方看到這個視角的,
第一個是胡程維的〈我為何寫作〉
「我追求真實性,但當一定程度的簡化抽象能夠幫助理解時,
我應該更重視實用性而非僅僅是真實性。」。
(但可以注意這裡指的是簡化,而非假造)

第二個是之前又紅起來一次的文,
故事是一對夫妻爭執著正確的出口,
站台人員回答:
「你要去國父紀念館就走 1 號出口,
你要老婆就走 2 號出口。」。
大家回應著他回覆的智慧,
但事實藏在留言中:「其實是 4 號出口…」。

我覺得針對這個視角,
能討論的當然很多(一樣的問題就在這裡又出現了🤣),
但如果想得簡單一點,
我會試著先確定「我自己認為的價值」到底是什麼,
而我所要呈現的內容是不是已經提供這個價值。

所以回到昨天的狀況,
我這篇讀書心得的價值,
第一個是「我自己透過費曼學習法內化所讀到的內容」,
這個價值在寫文的過程中就已經得到了;
第二個是「我分享以後,讀者可以對這篇書的內容多一些了解」,
在這個句子裡面就會發現,
「第三點到底有沒有符合真正的斯多葛主義」其實並不是太重要,
因為作者的確就是這麼寫的。

但如果我的第二個價值是「希望讀者可以認識真正的斯多葛主義」,
那我要做的查證自然就要更多、更深入。

從這個角度,回來看現實社會中,
我們總是會看到一些未經查證就發布的言論(有些甚至是由媒體發出的),
或許就能看出,他們真正在乎的價值是什麼。

又或許不管我們怎麼寫,總是有人可以說你描述得不夠完整、不夠正確,

還是那句話對自己說:
「不要困在這種事情上太久,自己覺得可以就可以了,歡喜就好。」


(Jun. 26, 2025 更新:寫作需不需要查證?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