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文章想幫助「現在的我」,還是「完美的我」?
·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
今天在思考發文時,
覺察到自己的一個心態:
「覺得一則貼文,
應該書寫地足夠完整、有正確的論點,才能發佈。」
拿去問 ChatGPT,
為什麼我有這樣的心態?
這樣的心態是正確的嗎?
它回覆,有此心態的可能原因有:
- 完美主義:
因為在意他人,
擔心不完整或錯誤的表達會讓人覺得「沒想清楚」或「不夠專業」。 - 教育背景影響:
台灣的教育體系比較強調「標準答案」、「條理分明的論述」,
久而久之形成「沒有講到位,就不該講出來」的認知。 - 社群視讀影響:
可能看到的社群貼文都是相對成熟、完整的內容,
像是專業作者、意見領袖發表的文章,
讓潛意識認為:
「要發文,就要像他們一樣有條理、有論點、有結論」。 - 自我期待:
若認為自己是個重視知識、思辨、品質的人,
貼文自然也會被視為展現這些價值的載體。
發表一則「未完成」或「模糊不清」的內容,
可能會讓自己覺得有損形象。
而這個心態的正確與否,關乎於貼文的目的。
如果貼文目的是輸出系統化觀點、
建立信任感或作為長期內容資產(如教學文、懶人包),
那麼完整性與正確性當然重要。
這種心態能夠讓內容有更高的品質。
但如果是想建立「日常分享的節奏」、
想紀錄想法、提問、練習書寫,
那這樣的高門檻會讓人難以發表。
便可能會錯過很多可貴的半成品交流與過程分享。
它給了一些建議:
- 嘗試調整心態為:
「這不是發表一個結論,
而是拋出一個觀點/觀察/困惑,邀請交流。」 - 分類不同型態的貼文目的:
有些是展示型(要完整),
有些是探索型(可以模糊),
有些是紀錄型(可以簡短)。
但最後一個建議是:
- 問自己一個小問題:
「如果這篇文幫助的是『現在的我』,
而不是『完美的我』,它還值得被發佈嗎?」
我又聽不懂了,
於是追問「什麼叫做『幫助現在的我』?」,
它解釋:
這裡的「現在的我」,指的是:
- 當下有某個困惑、觀察、靈感、掙扎的我,
- 還沒有整理完整、還在釐清思緒的我,
- 一個還在路上、不完美、但真實存在的我。
像是剛剛的反思:
「為什麼我覺得貼文要很完整才能發?」,
如果寫下這個思考過程,
哪怕沒有結論,它也「幫助了現在的自己」
——因為把想法拉到紙面上,而看清了它。
而「完美的我」通常是腦中的理想版本:
- 發文邏輯清楚、架構漂亮、有洞見、有影響力的我
- 是可以讓 別人點頭稱讚的我
- 得到一篇「可以自豪地展示給所有人」的內容的我
「問題是,」解釋完定義,
ChatGPT 接下來說的話直接打中了我。
「你不會永遠處在那個狀態,
而如果你只允許『完美的你』才配出聲,
那『正在成長的你』就永遠沒有發聲的空間。」
說得真好。
這個結論,其實也和昨天的思考結論是一樣的。
在寫作並發表的過程中,
我始終可以試著呈現過程中的每一個我,
而不是只呈現那個我認為符合自己標準的我。
所以就像現在這篇,
如果是平常的標準,
我會覺得目前結論的份量還不夠重,
但我要開始試著,
不要每次都把這樣的自己阻擋下來。
放下完美主義,
讓正在成長的我,
哪怕漏洞百出,
也仍然能夠說出,
自己心裡想說的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