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是我的讀者,我會想要看到什麼?
·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
昨天覺得今天可以想想這個題目,訂好了今天的計劃:
早上大量地看一些放了很久沒看的電子報,然後開始思考。
但結果昨晚沒能早睡,早上就也沒能起來。
(也忘了六月開始要改成早上洗衣服)
今天也沒能進入狀態,大概也和沒早睡有關。
所以還是早點睡吧。
回到主題。
先條列幾個,我主要想寫或已經在寫的內容:
- 生活體悟
- 我的快樂來源之一,是找到事物之間的共通性。先前發的內容也有滿多這種類型。這個我想繼續發。
- 學習筆記
- 如果有讀書,就是讀書心得。
- 接下來想要落實,每一個輸入都建立記錄,並且寫下學習點,不要只是看過就忘記,浪費了閱讀所花的時間。
- Notion 教學文章或文檔
- 在訓練營中寫了兩篇。雖然只收到一位同學回饋說有幫助,但就算只有一位,就是有。有人想知道,我可以寫,那我就會想寫。
- 訓練營最後在趕高級作業的過程中,在公式和按鈕的操作有滿多新的體驗,感覺都滿值得紀錄的,所以也想要寫出來。
我後來想到,或許 可以看一下卡比 @mapdass 是怎麼發文的,我自己很喜歡卡比發的內容。
印象中,卡比的文的確蠻多都是她生活中的體悟,而且多是「有所吸收後的體悟」。所以卡比是一個持續在吸收、學習,接著思考、內化,並寫出來的人。
也就是我想成為的人的樣子。
我這段時間一直卡在「我想寫的主題好像會一直換來換去,一下自我成長、一下 Notion、一下親子教養,如果我是讀者,大概會覺得莫名其妙」這個問題。
但我今天覺得,像是瓦基的主軸是「書」,所以跟書有關的,其實都可以寫,不會覺得好像主題跳來跳去。
那我的主軸不如就訂成「我學了什麼」,只要是我學的,都可以寫。主題可能的確會變換,但都是我學的東西。要不要調整等寫得多一點之後再說。
至於發文平台,目前的想法是,
比較長的文章就留在個人網站,可以保留比較完整的脈絡,讓真的想看的人可以自己去看,而不是把一堆字塞在社群媒體,如果是我看到,可能也不想看。
比較短的體悟,總覺得在個人網站開一篇文章存,好像蠻奇怪的。暫時決定只發佈在社群媒體也無妨,只要在 Heptabase 也留一張可以再訪的卡片,如果是什麼好的想法,總會有能再被利用的時候。
也要練習「一篇短文只講一個重點」,
就像以前工程師工作中的「一個 Commit 只做一件事」的原則。
想做的事、需要練習的事還有好多好多。
一步一步來吧。